水是地球上最常见却是最珍贵的东西。水资源顾名思义指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于是,水作为资源就有一个开发利用问题和怎么开发利用问题。
俗话说:“洪水猛如兽”,“春雨贵似油”,这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对水的认识。早期的水利工程,主题是防洪抗旱,兼顾航运。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水作为资源还不稀缺,水质和水量都能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幢景的是下大雨时不要涝,不下雨时不要旱,“旱涝保收”是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标准,大禹治水、运河开凿、都江堰建设等治水成果具体反映了这一点。这个价值观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十年代,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人口有了显著增长,人均水资源量明显减少,经济总量增长很快,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建设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水资源因此逐渐成为稀缺性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水质下降和水量不足,也即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水资源呈现的稀缺性促使人们重新回顾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是否合理。
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要适应。在水资源尚不稀缺时,形式上对水的利用只是解决数量问题,“涝”与“旱”归根到底是数量的掌握,而且仅仅是对人而言。随着水资源的不断稀缺,对水的认识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来审视。众所周知,人体有70%左右是水份,人体中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食物入口进消化系统消化,到血液循环和各种体液,从细胞液到大小便和汗液排泄都离不开水,在生物界也大体如此。由生物界和自然界组成的生态系统也同样需要水的滋养,土地中缺水,导致生物死亡,最后使土地沙漠化,山地中缺水,导致生物死亡,最后使山地石漠化。因此,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也是整个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稀缺的情况下,对水的利用要重新认识。
重新认识之一,水在所有的生命体中,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在建设一个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满足人的经济社会活动需要,而生态系统恶化或破坏意味着人的生存发展条件丧失。在我国实施的大西北发展战略中,修复和保护大西北脆弱的生态系统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而充沛的水资源是关键的关键。一段时间来,修建水库并发电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结果环境用水严重缺乏,对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如果人们长时间地把水资源“占为己用”,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非常有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水资源的分配,寻找既满足生态系统的需要,又满足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重新认识之二,保障水体质量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关键。近20余年来,由于错误地把水体作为排放废水的场所,我省的水环境质量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影响了这些水体的有效利用,反过来又加强了人从生态系统抢夺地水资源的趋势,引起更大的水资源稀缺。解决水体污染问题首先要端正对水资源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很流行的观念,称为“利用水环境容量”,其基本出发点是水体质量和所谓水质标准尚有一个差距,因此水体尚有能力接纳一些污染物。这是很错误的观念,自然界的水体受客观世界各组成要素的作用,以不同的水质分布于环境,这种环境下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而水质标准是人对自然认识的“相对真理”。如果人们为了“排泄”的方便,人为地去利用“环境容量”改变水体“质量”,无疑是破坏了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平衡”。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应当祈祷系统的“平衡”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级的层次发展,不应该仅仅为了“排泄”的方便,随意破坏这种“平衡”,使系统向坏的方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是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因此要摒弃“环境容量”概念。其次,要加深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人只能从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来解决水资源不足,而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抢夺水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浪费”,否则无疑于杀鸡取卵,自掘坟墓。
人类已进入21世纪,我省也正大踏步迈向现代化,期望全社会能实事求是地从生态系统的良性进化出发,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解决它的稀缺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