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科普专题片: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

发布时间: 2011-12-01发布部门:湖南水电学会所在位置: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330

科普专题片: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
(2011-11-12 10:50:37)   来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普专题片《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文字版

  解说:2010年夏季,媒体频频传来中国西南地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10秒)

  【字幕】2010年8月7日
  主持人:(四川卫视)甘肃舟曲因暴雨引发特大山洪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字幕】2010年8月16日
  主持人:(CCTV 4)四川省政府在15号发布消息说,由于连日的强降雨天气,四川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解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灾害的发生?人们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在中国,有一些人相信凭借现在的科技手段,地质灾害是可以避免和治理的。(16秒)

    【片名】
  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

    【网上广播】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将2011年度的汉斯埃尔博特爱因斯坦奖颁给了清华大学教授兼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副主席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王兆印。

  解说:这个奖是为了表彰王兆印教授对高含沙水流、泥石流、植被侵蚀动力学以及流域管理等认识方面的特殊贡献,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他认为:

  王兆印:第四季晚更新史(?)以来,青藏高原不断抬升,每一年抬升的速度大概是两厘米,那这样导致青藏高原周边缘的河流的坡度都在加大。加大的坡度增加了水流能量,因此这些河流的都在冲刷下切,很多河流冲刷下切几百米到两千米,金沙江是其中之一,由于冲刷下切使得两岸的山坡的坡度增加了很多,滑坡的势能,崩塌的势能很大,所以每年都发生大量的崩塌与滑坡。


  解说:根据王兆印教授的研究,主干河流的下切深深影像着它的支流和支流的支流。(10秒)
    
  王兆印:河流的下切是从主河的下切向支流传递,支流传道到沟谷,然后就发生了崩塌、泥石流灾害。

  解说:这里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支流、蒋家沟源头门前沟沟头,它距离小江入汇金沙江口12公里。 1957年下切最严重的点距离源头7公里;1985年9公里,目前已经11公里,非常接近源头了。
      
  王兆印:那样目前我们站这个地方到地下是300米的高差,这么巨量的下切就导致了非常大的崩塌势能,滑坡势能。所以这样的崩塌导致了大量地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使得这个蒋家沟每年发生十次到几十次的泥石流,所以呢河床下切也是流域里面发生泥石流的一个根本原因。

  解说:主干河流金沙江的下切导致了支流小江的下切,小江的下切导致了支流蒋家沟的下切,蒋家沟只是中国无数支流的代表之一,越是自然江河边坡、其自然河床抗下切能力、抗地质灾害的能力也就越低。
解说:有人把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归咎于水电的开发,难道真的是这样吗?现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博士经过对全世界各类水电站的深入研究,对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的关系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贾金生:关于水电站与地质灾害辩证关系的问题,这个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概念,就是水电站建得越多地质灾害必然是越来越少。那这里面一个很核心的关键问题就是江河的治理。江河的治理当中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两大目标:一个是兴利,一个是避害。那么两大目标使得我们利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这两大目标。

  解说: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水电站是利用水能和水资源发电、防洪、供水,几乎从来没有很少听到过它还有减少地质灾害的功能。

  贾金生:关于水库大坝,关于跟地质灾害的(关系)问题,我们过去虽然有论述,但没有单独地强调,那么我们说水库大坝建设的最主要的目标,过去强调发电、是防洪、是供水、是抗旱、是航运这些目标,那么为什么说地质灾害这一块它是一个过程,就是说减少地质灾害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从科学道理上来讲,就是水库大坝的建设它是必然的一个减少地质灾害的一个过程。

  王兆印:在这样(比较宽)的河上如果开发水电,建设大坝,同时大坝有配套的消能结构,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下切和稳定河床的作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水电的开发对于很多下切的河流是具有减灾作用的。

  解说:中国大型水电站大多建在山高水急的峡谷中,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为水电站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水电专家张博庭教授也提出“水电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地质减灾过程”。(20秒)

  张博庭:纵观全世界,凡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当水能资源被开发利用之后,没有能量再冲击河谷,这样的话,这个很多地质灾害就不会发生了。

  解说:水电站是通过什么科学手段实现地质减灾的呢?

    贾金生:从两个方面它为什么能够减灾,一个是它充分的消能,因为水能的利用本身就是能源的消耗、能源的转换,它这个能被利用了,所以它这个破坏力也大大的衰减。第二方面来讲,因为建水电站,无论是库区还是下游,都要在消能这个角度来讲要做很多的工作,采取很多的措施,由于加固了、提高了它抗水侵袭的能力,也相应的减少了地质灾害。因此来讲,就是从水能、消能这个角度,以及提高采取措施,这个增强水能的这种破坏率的角度,两方面都能说明水库大坝的建设是有利于消能,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

  解说:如果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水电站是一个聚集能量、转换能量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张博庭:当我们水坝建立以后,河水的流速变慢,这时河水流速的动能就变成了水位的势能,这个聚集起来能量,如果不被消耗掉,就可能会形成高速水流,所以在出口处对这个结构本身或对下游边坡构成较大的威胁。幸运的是我们通过水轮机把这些能量转换成了电能。

  解说:水流通过水轮机,由势能转变成千家万户所需要的电能,而水依然按照它原来的路线向下游流去。经过测算,水轮机把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通常在90%到96%之间,也就是说,90%以上的能量被利用了。

  张博庭:水轮机把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我称为它是机械消能过程。光有机械消能还是不够的,因为水轮机的过流能力是有限的,它不可能随时随刻把所有的水能都转换为电能。在洪水来临时,我们需要泄洪,这时有大量的水通过其它系统要进行消能,因此任何水电站都要设置消能系统,以避免对大坝河边坡造成较大的伤害

  解说:除机械消能外,水电站还需要有结构消能。目前主要的消能形式有挑流消能、水跃消能和阶梯消能,利用这种消能措施对下泄洪水起到消能作用。(16秒)
    解说:三峡、小浪底等所代表的是挑流消能。泄洪时,水直接先向高处喷出,然后自由落体下落在消力池内形成湍流,通过消力池中水体之间的激烈碰撞消耗水中的能量。(18秒)
解说:阶梯消能,顾名思义,即泄洪道是台阶状,水从台阶上一级一级的跌下来,每跌一个台阶都是在消耗能量。
  解说:我国水电站采取的消能形式常见的是水跃消能,泄水时,水流先顺着一个弧度流下来跌水,再挑起来,形成水跃,随后跌入消力池中消能。
    解说: 这几种消能措施可以满足各种水电站的泄水安全的需求。水电站结构消能的理念也在王兆印教授关于“人工阶梯-深潭”治理泥石流灾害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19秒)
    解说:王兆印教授也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关键是“消能”的观点。传统治理泥石流地质灾害采用的是拦挡坝 、排导槽和渡槽的措施,然而当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来临时,拦挡坝却不能够抵挡,一个个被冲垮了。

  王兆印:像这样的拦挡坝是比较典型的,那么拦挡坝它主要是把洪水和泥石流的沉积物拦挡在库区里面,减少对下游的危害,但是它也有一些问题。

  解说:这座拦挡坝是2003年建成的,只有8年的坝龄,2010年一场洪水掏刷了底部,导致溃坝,坝体右侧跨下来了,导致山体崩塌。

  王兆印: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拦挡坝它本身没有消能,水流的能量还是很大的,过坝以后的水流的冲击力还是蛮强,所以它会冲击坝体的基部,那么最终导致大坝溃坝,所以消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解说:在生态生境好的自然山谷中,王兆印教授发现了天然阶梯-深潭系统有可能在地质减灾中发挥作用。
解说:天然阶梯-深潭是大坡度山区河流和山谷中十分常见的自然地貌形态 ,虎跳峡中那块标志性的石块,在游客眼中它是虎跳峡重要的旅游景点,而在王教授眼中它却是控制河床的侵蚀下切、维持河床稳定与健康的河床结构的“消能石”。阶梯深潭系统是一种自然发育的河床结构,它具有一个高度稳定河床、高效消能、创造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功能。 
     
  王兆印:这就是典型的阶梯深潭结构,两边是两个大的巨石,那么提供了相当的稳定,那么洪水来的时候它提供好大的阻力,非常大的阻力,那么结果就使消耗水流的能量,同时它又让泥石流冲刷下去,那么这个阶梯是这样的。深潭是水流的冲击在底下形成的深潭,张康你去测一下。
    张  康:50公分。
    王兆印:你看那个水深只有几米,……,阶梯深潭大概有半米。那么这个阶梯深潭洪水期水量大的时候是水跃消能,那么枯水期是射流消能,这样射流和冲击下来的水流使得在阶梯下边维持一个较大的深潭,这样的话实际上它起到一个消能池的作用。

  解说:半米高的深潭好比一个消力池,水流力量在这里被消耗掉了一部分。若峡谷中若干块巨石和深潭就会形成天然的阶梯-深潭系统。国外的很多国家用它来作为生态修复的一种措施,都非常成功的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了生态。

  王兆印:那么我们在研究这个阶梯深潭结构这个基础上,我们想把它不仅用于恢复生态,还用于来防止山区、河流的滑坡、泥石流和河床下切的灾害。

  解说:因为都源自于“消能”的理念,王兆印教授治理山区泥石流的试验进一步印证水电开发减少了地质灾害 的发生。
  解说:2006年,王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首次把“”人工阶梯-深潭””的试验搬到了野外,应该说这是一次直接向大自然学习的试验。

  王兆印:我们这项试验就是研究阶梯深潭系统的消能率。回答一下为什么人工的阶梯消能率低,天然的阶梯深潭消能率就高,它们的机理在哪里,要怎么提高它消能率,因此从发现人工阶梯深潭设计的一个模式。因此我们选择吊嘎河来进行试验,在这里建立了吊嘎河我们的野外试验站。

  解说:吊嘎河位于云南东川,是金沙江支流小江的支流。东川以“泥石流博物馆”闻名。根据当时考察资料显示:吊嘎河山洪年年发生,冲刷河床,造成河床下切。这块1.5m的巨石经历一次洪水过程中被运移了39m!附近民房出现道道裂痕。在河道上效仿自然阶梯深潭做人工阶梯深潭是否能够阻止住灾害的进一步发生?他们做了一系列现场试验。
  解说:他们模拟天然阶梯-深潭,在400米的河段上建造了人工阶梯深潭用于减少地质灾害控制河床下切的先例。张康是王兆印教授的博士生,他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

  张康:我们是从2006年6月15号开始,在吊嘎河进行人工阶梯深潭试验, 我们通过人力能够撼动的最大的石块,从剖面上,通过撬棍或者绳索一类的把它弄到河床中,然后做成叠瓦似的阶梯深潭结构,最大的一个石头可能直径超过1米多,然后用了7到9个人是通过撬棍和绳索把它从剖面大约3、5米高,滚下来,滚到河中间,然后形成这么一个结构。

  解说:就地取材让两侧的石头成为阶梯的一部分,遇到没有大石块的河段,他们也想出了办法,很值得借鉴。

  张康:如果河床底下没有大的石头时候,我们采用钢丝龙就是铁丝龙技术把这个中等大小的石头装在铁丝龙里面,然后扎起来,增大它的自重这样来做。

  解说:每块石头上的标记的号码代表着一个阶梯,纵向看上去,犹如一个天然的峡谷深潭。王教授希望通过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达到三个目标:第一、通过深潭高效消能作用控制河床下切;第二、减少泥石流灾害;第三、改善生态。

  王兆印:我们试验的结果三个目标都达到了,非常成功。这是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既能用于生态修复,又能用于来控制灾害。

  解说:王教授认为“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最首要的是要控制下切,原来吊嘎河每年下切10厘米,但是经过4、5年的治理后,结果让人非常乐观。

    王兆印:那么经过治理之后,下切已经完全停止,那么同时它因为创造了多样性和增加了水生栖息地,所以水生生物大量增加,这个物种数增加了一倍多。

  解说:一年半以后,2007年年底,旱季的吊嘎河河道完全呈现了另外一番景象。“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稳定了生态,栖息地的恢复使得水生植物大量生长。

  王兆印:这是大石蛾,石蛾是一种非常耐清洁的物种,这是石蛾,稍微有点污染它就死掉了。

  解说: 从外观上看,“人工阶梯深潭”与天然“阶梯-深潭”已经非常接近了。人工阶梯深潭试验成功后不久,汶ii川大地震发生了。

    王兆印:在2009年又运用到汶川震区文家沟的泥石流的治理上。

  解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大滑坡体产生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境内的文家沟附近,约有8600多万方。当年暴雨的冲刷形成了90多万方泥石流,沟口埋了很多村庄。对刚刚在吊嘎河试验成功的“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来说,却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

  王兆印:那么2009年我们在那儿试验,就在那个沟里,用这个建了33级(人工)阶梯深潭,大概每一级都2米到3米多高,那么这套系统我们花了大约20万,这20万的(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它那个消能强度还是相当大的。

  解说: 2009年7月17日文家沟的降雨量达90.9毫米,超过发生严重泥石流的2008年。在文家沟所处的清平乡境内,未治理的其它沟谷几乎都爆发了泥石流。多处阻断公路和河流,造成很大损失。当地很多群众的出行,不得不靠渡船。而经清华大学治理后的文家沟,则始终保持平安。只有局部的小规模泥石流发生,没有造成任何生命财产损失。试验结果证明:人工阶梯深潭完全可以有效地消耗洪水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并大大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解说:2010年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改变了“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的命运。

  王兆印:当时就是因为有 这个地震修复的配套资金,可能是主管的人认为我们这个(人工)阶梯深潭不算一个什么治理,结果就建坝,总费用大约970.5万。

  解说:新的坝系建在了原来33级、400米长的人工阶梯深潭上。

  王兆印:建坝的时候需要建筑材料,把33级(人工)阶梯深潭全部炸掉了。

  解说:2010年8月13日,泥石流如约来到文家沟,20个坝无力阻拦住泥石流冲向下游。(10秒)
      
  王兆印:文家沟做的这20个坝没有考虑消能,也没有这个作用,所以水流动能变势能聚集起来以后,下来的水流直接掏刷坝基,所以就导致了这20个坝溃决,因此造成更大的泥石流灾害。

  解说:面对惨痛的教训,人们开始反思。王教授认为不可否认,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   拦挡坝、排导槽等传统的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建设,通常是可以防止泥石流的,但是这20座拦挡坝和33级“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王兆印:重要的一个差异就是阶梯深潭系统它是高效消能,它把水流的能量,它把水流的速度降低,水深增加,那么使它的动能大量减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和测量,大概它能消掉水流能量的80%几。

  解说:这就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触发泥石流的水流能量或者暴雨降雨量要增加3到4倍才能够发生。从这个例子反应出消能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它是自然发育的最好的消能结构,对稳定山系、防止泥石流是非常有效的。
 
  王兆印:通过阶梯深潭来控制下切,这个是非常有效的,根据我们第一个成功的试验和第一个应用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以成功的控制下切,然后就能够减少或者是基本上控制两岸的崩塌问题,基本上不会发生崩塌。对泥石流来讲的话,它应用到我们山谷里,如果足够长,进行阶梯深潭构造的话,它就能够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解说:“人工阶梯深潭”的应用,佐证了水电站控制下切的河流和山谷的关键在于消能,水电站除了将水能转变为电能减少远期的地质灾害之外,还有多种综合减灾措施。

  片花

  贾金生:第二方面来讲,因为建水电站,无论是库区,还是下游,都要在消能这个角度来讲,要做很多的工作,要做很多的试验,要采取很多的措施,因此来讲由于加固了、由于提高了它的抗水侵袭的能力,也相应地减少了地质灾害。

  解说:首先,水库大坝自身需要建在一个非常坚固的、经过加固处理的山河岸坡上,它的安全度要超过自然状态下的安全度,达到远期的减灾效果。

  张博庭:修建水电站之后,虽然能够通过消能终止了滑坡体的发育,但是肯定还有很多处于临界状态的潜在的滑坡体没有得到释放,所以水电站的修建只是终止了这个地质灾害发育的条件,起到远期的减灾效果,因而水电施工减灾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须要注意科学的施工,否则的话,工程的扰动也会增加我们地质灾害发生了几率。

  解说:下面几个例子说明主动避灾的工程措施可以起到近期减灾的作用。
  解说:主动释放已经存在的危岩体。在三峡工程施工中,通过多种综合手段对“链子崖”危险滑坡体的治理后,消除了它对三峡库区的威胁。经过对埋设的观测仪器的多年监测,链子崖现在已经趋于稳定。

  解说:在索风营水电站大坝的头顶上,有一块自然存在的、坝顶高程850m的危岩体。如不做工程处理,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时刻刻威胁着电站的运行安全。到目前,对危岩体加固维修还在进行之中。 

  张博庭:在实践当中像这样的山坡我们必须要进行护坡处理处理,有的还需要进行释放滑坡体,总之我们的施工一定要保证这个水电站的安全,这样的话,才能真正起到对水电开发的减灾作用。

  解说:位于大渡河上的水电站,为了对大坝一侧山坡所进行的护坡,就使用了二千多根深达六、七十米的预应力铆索。除了锚索固定之外,抗滑剪力桩,钢丝防护网以及混凝土喷涂等常规的加固措施几乎经常会用到各种水电站建设中。
  解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弃渣的废物利用,它成为加固边坡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

  张博庭:索风营工程的弃渣,大量地被用于加固边坡,起到了很好的保护边坡的效果。位于大渡河的大冈山水电站,它们采用了钢筋网固定大石头做基础的弃渣填埋方式,不仅在河岸两边造成了大量的可用土地,而且避免了由于洪水冲走弃渣所形成的灾害的隐患。
     
  解说:水电站建成后有一个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的水库蓄水后似乎引发了比较频繁的地质灾害。
解说:其实这是水电站蓄水期一种释放潜在的地质滑坡体的正常的“免疫”现象。新库岸边坡的土体在水中浸泡后,土壤中的空隙水压力将会增加,当水库突然泄水水位下降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的内外压力不平衡,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动画)只要有这种潜在的滑坡体存在,即使我们不修建水库,这个潜在的滑坡体也总有一天会爆发。例如,在受到地震的晃动影响或者连续强降雨的情况下,只要潜在滑坡体的边坡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滑坡一样会发生。所以,我们可以把水库蓄水的初期,地质灾害增加的现象,称为地质灾害的“免疫”。

        
  中央电视台《大三峡》片段(不配音):三峡建库后,这里地质灾害也是常有猜测。根据史料记载,三峡地区石滑坡崩岸的绝对高发区,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动,会不会导致库岸进一步崩岸滑坡?对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于调查,三峡库岸全线长5014公里,其中较不稳定以及很不稳定的部分占库岸总长的6。7%,其中代表性的不稳定库岸就是链子崖。自1995年4月起,做为三峡工程重点滑坡治理项目,国家投入巨资,把整个链子崖用173根巨型铁链牢牢锚住,并加以水泥灌注,成为一大奇观。截止目前,三峡库区原有一些大的崩滑体,大都已妥善处理,库岸再造过程已基本完成。

  周干峙:高水位以后,引起边上地质跟土壤结构的一些变化,所以产生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那就叫滑坡,塌下来的(情况)这有,这个不可避免,但是这也是一时的,因为在一个状态下稳定以后,它也会自然达到(稳定),不会老那们塌的。

  解说:实践证明:经过几年水库蓄水“免疫”的库岸边坡,将会变得非常稳定,达到中期的减灾效果。
  解说:中国的水库大坝因为有了消能、护坡、加固、治理等诸多减灾措施,在汶川大地震中经受了一次真正的考验,所有经过处理的水电站,震后安然无恙。紫坪铺水电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贾金生:紫坪铺大坝从三个方面都大大避开了这个灾害,一个方面来讲是这个整个的水库,因为建设过程当中那山坡的治理非常的成功,那么第二个来讲,紫坪铺这个形成了水库,这个水库在地震过程当中是安全的,那么形成新的救生通道,救生通道也使得很多人通过这条救生通道逃命,避开了很多的地质灾害,第三点来讲,紫坪铺水库在地震之后不长(时间)就恢复了供电,这个供电保障也相当减了很多的灾害,所以这个例子,应该说这三个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充分,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解说:在汶川地震与大坝建设专题论坛上,根据专家提供的数据发现,震区内水电站“坚强”的例子还很多。沙牌水电站大坝上游的库岸与下游的边坡震后景象完全不同。上游库岸一片葱绿,完全看不出曾经发生过最强烈的地震,而下游两岸的自然边坡一片苍白,崩滑惨不忍睹。
  解说:纵观水电开发,人们越来越重视它在地质减灾方面全方位的作用,不同的减灾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起着不同的减灾效果。

  张博庭:总起来看,水电开发的地质减灾是全方位的,“消能”可以发挥长期减灾效益,“免疫”可以发挥出中期的减灾效果,而我们采用的工程避险措施,可以发挥出近期的减灾作用。
  
  解说:主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要远比地质灾害发生后再治理更有效,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贾金生:应该说发达国家比我们早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完成的这一条治理之路。因此,它在兴水利避水害,避开地质灾害这方面来讲,这个做的是非常好的,这也说明为什么发达国家它的地质灾害少,地质灾难少,受影响的人少,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这个地质灾害很多,死亡人口,以及这个房倒屋塌的事件,各个方面都非常多,这就是说,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及早的建设,那么在兴利的基础之上,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开这个地质灾害和相应的这一块人的生活条件改善。

  片花

  【字幕】2010年8月22日
  主持人:(CCTV 4)由于连日降雨导致东月谷河水量加大,8月22日下午,云南贡山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东月谷河便桥被冲毁近一半,导致连接泥石流灾害现场和贡山县城的公路交通再次中断。

  解说:贡山位于滇西北怒江大峡谷,2010年贡山这场特大泥石流的发生让人再次把目光转向怒江要不要开发的讨论上。

  张博庭:水电移民和地质灾害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休戚相关。因为水电建设一般都需要淹没土地和搬迁人口,利用水电建设的移民搬迁主动的躲避灾害是最人性化的减灾手段,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所以说水电移民实际上是(起到)间接的地质减灾作用。

  解说:2011年2月28日,一篇“怒江水电大开发,我们还有问号”的文章,再次把怒江水电到底该不该开发推到风口浪尖上。作者担心,怒江水电如果大规模开发将有可能引发地质灾难。自从2003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论证怒江水电开发以来,这种质疑声一直没有停止。

  解说:青藏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地理奇观三江并流,在那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V(峡谷)的底部是湍急的河流,V(峡谷)的两侧是陡峻的山坡。山和水相伴相生。有人说:老天爷既然给了你丰富的水能,也给了你一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灾害区。一语道破美丽的外表下地质的脆弱。 

  贾金生:怒江跟其它江河是一样,治理和不治理的差别会非常的大,那么早治理和晚治理的差别也非常大。因此最好的方式,仍然是修建水库大坝,通过修建水库大坝,利用水能,那么通过加强这个对地质灾害的防备和采取一些措施,能大大地削减地质灾害发生。

  解说:中国西南山区,像这样依山而建的村庄、乡镇数不胜数,人和房屋坐落在极不稳定地质滑坡体上,时时刻刻处于地质滑坡体的威胁中,对于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老百姓束手无策。 阿其当底村 是距离怒江两岸最近的山村。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非常陡峻的山上,他们所谓房屋显得弱不禁风,随便山上滑下一块滚石,四壁透风的寒舍就会毁于一旦,更何况发生泥石流、崩塌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一些人把迫切改变现状的渴望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丰胜美:  我希望做什么都可以。希望做什么都可以真的,让我做什么(只要有)变化生命都可以不要我都给他们做。
    记者:具体的说你希望别人帮你改变什么呢?
    答:给我改变(建设)什么电站了,修路,改变(建新)房子了那些我就挺满意的。过一辈子这样的日子我就是不想过了,死了算了,死了什么事我都不知道了。

  解说:谁关注过怒江民众的生存现状?谁又能为他们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搬迁买单,他们作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有谁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呢?
      
    贾金生:建水电站就是兴利避害。我们国家来讲在很多地区实际上是不宜居的,那么很多人在很偏远的、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生存,那本身它是靠天吃饭,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来改善它的生活,来实现他们过上现代人的生活,是没有办法的。那么水库大坝的建设,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走的早,因此发达国家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就非常少,过非常艰难生活的人也非常少,这个原因也就是利用水能、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不宜居地方的人能移出来,能到最好的地方,能到一个适应他生存的地方来生存发展,来过上现代人的生活,这个怒江也不会例外,怒江开发的越晚,那么怒江那块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会越晚。

    徐锭明:怒江是一个很好的河流,有着那么丰富的水流资源,但是数千年,数万年以来白白流走了,今天我们怎么利用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科学的来开发怒江,利用怒江的水能造福于怒江人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解说: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张博庭:我认为在怒江开发水电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而且通过合理的规划还可以让水电移民与生态移民尽可能的重合,此外水电开发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加速生态移民的安置和搬迁。

  解说:怒江两岸每年都有近百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果我们假以时日,让水电建设能够在怒江得到开发,相信当地百姓的生计将得到改善,地质灾害得到减少,水电工程也将会再一次成为工程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的典范。
  解说:目前,水电开发在减少地质灾害中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其科学道理被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长远地看,水电开发将会在地质灾害多发的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贾金生:从水能、消能这个角度以及提高采取措施,这个增强水能的这个破坏力的角度,两方面都能说明水库大坝的建设是有利于消能,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
 
  张博庭: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水电开发实践证明,地质减灾的关键是消能,而水电建设恰恰是最科学有效的减灾方式之一。

Copyright @ 2001~2015 shi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湘ICP备18019949号-2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香樟东路16号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档楼703 邮编410014 | 电话:0731-8507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