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专家学者灾后反思(摘自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 2008-03-20发布部门:湖南水电学会所在位置: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7176

编者按

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持续的大强度、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输电线路发生倒塔、断线、舞动、覆冰闪络和脱冰跳跃等多种灾害,给湖南、江西、安徽、湖北、贵州、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网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损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3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电网抢修恢复重建工作已完成,受灾电网恢复正常运行;截至3月12日17时,地方电网因灾停运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分别恢复85.4%和94.5%。
  在电网抢修工作取得重大决定性成果的同时,我们应以全球大电网为参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速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防灾减灾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月11日,中国电力报社在京举行“电力防灾思考及应对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析问题,为保障电力安全建言献策。现在,让我们共享这次思想盛宴。

 


  ●加强电网建设  确保供电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


  ●加速建设减灾应急体系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 王昂生


  ●加强技术力量  完善预防机制              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 杨富强


  ●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陈望祥
  

   ●大力发展核电  重视地方电源支撑           原电力部生产司教授级高工 蒙定中


  ●提升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倪 文


  ●提高电网安全性  建设分布式电力系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强
   

●营造和谐环境  重视安全电源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夏 清


  ●重视电网结构布局的安全性及灵活性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孙元章
  ●全面启动应对冰灾能力科学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崔  翔


  ●电力安全应升至国家安全层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中心主任 史  丹


  ●提升电网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总工 杨建平 

 

 

黄其励→加强电网建设  确保供电安全

    这次严重低温、冰雪和冻雨灾害,显示了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应变突发事故能力、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彻底改变我国电力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发、轻输、不管用”的认识和做法。目前由于电网、电源建设不同步,使有的大机组建成后却不能及时发电,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损失。今后应积极贯彻“三同时”方针,将电网与电源建设“打捆”审批,从项目核准阶段起,二者能“同时起步、同步进行,同期发挥作用”。
  第二,扎实推进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制约电网建设进度因素突出表现在核准前的前期工作。此阶段要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专题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及评审工作。而上述工作都需要包括国土、规划、林业、发改委等各级职能部门及村、乡、镇、县、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高度关注配电网建设,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为保障重要用电部门的可靠供电,主要应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科学规划,建设双回至几回可靠的、各自独立的供电线路;采用多端供电加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有条件的城市、部门,可考虑采用电缆线路等。
  第四,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引进风险管理试点。风险评估中要有效利用中短期天气预报,以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最优来规划电网,考虑小概率严重事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使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五,强化和优化电力规划及布局。建议国家进一步研究能源安全战略,从应对灾害的角度研究电力系统规划。同时电力规划要考虑区域大电网瓦解的极端情况,今后在实施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区域电网必须有足够的有功、无功支撑和电源保证,并有电网的“黑启动”预案。
  第六,合理配备分布式电源和紧急备用电源。有条件的区、省级电网,要建设中小水电、抽水蓄能电站或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兼作“黑启动”电源;铁路、交通、医院、交通枢纽、广播电视、党政应急指挥中心等重要部门,应建设必要的应急移动电源或分布式电源。

 

王昂生→加速建设减灾应急体系

   今年1~2月,南方多个省市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暴露出我国减灾应急体系的脆弱。具体而言,反映了我国气象中长期冰雪预报薄弱;各部门对冰雪红色预警反应迟缓;国家应急系统起动慢;铁路、公路、航空应对冰雪灾害能力差;煤-运-电在大灾时应变力弱等问题。
  减灾应急体系如此脆弱,急待加速建设。具体该怎么办?我认为,大灾大难是当今危害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危险,不仅政府、人民关心重视,中国科技界必须以更大的热忱予以关心重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应当联合起来,共同为国分忧,拿出办法来应对大灾大难。国家及上述科技部门共同拟定中国应对大灾大难的科技规划,联合或分别设立重大科技项目。选拔国内外顶级科学家领衔项目,并与相关部委合作,使项目为防灾祸发挥作用。
  其中,中国气象应当首当其冲,中长期预报急待加强。中国气象局应当与中国科学院、高校合作攻关,联合攻克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难题;大力加强重大灾害天气的中短期预报、预警工作,保障国家防灾急需;开展重大灾害天气的中长期预报研究,促成若干大灾预报时效延长;气象预报必须与国家应急办、各部委、各省市有机联系,建立专门系统,灾时不断提供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及灾情信息,促进共同减灾。
  强化电力减灾应急体系已经时不我待。
  应该建立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及体系,包括:中央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各大区域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各省市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全国主要电厂、电站电力减灾应急系统。
  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应包括:一是电力及其灾害信息源。例如,发电动力(水、煤、风、油等)动态信息;发电量的动态信息;电量输送的动态信息;配电的动态信息;电力灾情的动态信息及时空分布。二是电力灾害信息处理平台。包括电力及其灾情的大型综合数据库(实时库、历史库、地理信息库)以及电力及灾情的信息处理平台。三是电力灾害的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综合数据库、模型库、规则库等。四是灾情信息发布系统。
  希望这次大灾大难能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特别从国务院应急办、减灾委和科技界等高层下功夫,在减灾应急的战略全局、系统体系、减灾应急科技总体等方面有所改进。

 

杨富强→加强技术力量  完善预防机制

   在应对此次低温冰雪灾害的过程中,从行政手段上讲,中国的应对手段还是很先进,系统还是很有效,整个群众的组织和其他方面的介入还是很及时的。这也体现了中国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

  我经常在福建,福建的台风很频繁,当地政府就很注意预防。例如去年的一次台风,福建在2天内就组织了几十万人全部撤离,这在美国是绝对做不到的。我认为对减灾防灾问题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行政力量,我觉得中国的行政力量和行政措施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还有一个方面是技术力量,中国的技术力量太薄弱,而这一次冰雪灾害天气就是考验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例如在美国,我们经常看到平原地区有飓风,但美国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倒塔,主要的干线几乎不受影响。所以这一次我国电力在灾害中出现危机,我觉得应该把着重点放到技术上来。
  我们这次说是50年一遇,对于我们搞电力工程的来说应该有这个预测在里面,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考虑。不过这次覆冰灾害确实严重,而且故障地点主要在山区,这样抢修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美国如此恶劣的气候也比较少见,也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我觉得这次灾难也算是给中国电力建设提供了一次发展机遇,冻害是一种世界性技术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技术上有个跨越性的发展。此外,我们也要考虑我们国家的能源分布情况,是地区电网应该加强呢还是跨地区的电网应该加强呢?现在我们主要在搞跨地区电网,这样搞不好就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很大损失。50年一遇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我们的技术和预防机制确实还需要努力。

 

陈望祥→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次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南方诸省电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温总理近日在人大报告中明确指示:“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电力职工,我们应当按照温总理的指示,有责任进行深刻反思,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这次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要牢固树立防灾和应对突发事件忧患意识。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开始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这种成就在这次严重自然灾害中凸显了其脆弱性,特别是电网如此脆弱,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电力安全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即使局部地区供电瘫痪,对经济社会全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应对防灾和突发事件的忧患意识。
  第二,要切实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是从实践和实验中来的,这次雪灾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特别要加强省、区域电网的规划,省级及区域电源和电网的布局十分重要,大中城市、主要的市、县要有必要的受端电源和保安电源,当受灾和突发事件时能紧急分区供电,要鼓励大用户设置分散电源或备用电源。
  由于雪灾使500千伏电网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电网瘫痪,外送的大电源也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次雪灾告诉我们,外来电源比重过大,在平时受灾时特别是在发生战事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不利的。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关键是要搞活企业。
  长期以来电力工业发展“重发、轻供、不管用”,电力工业投资中,电网投资与电源投资比例不匹配,配网投资尤其不足。据分析“十五”期间,500千伏电网年增长率18%;220千伏到35千伏年增长率6%;35千伏电网以下到配网年增长数很低。
  目前电网企业投资渠道单一,没有钱去搞35千伏以下特别是10千伏以下的配网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建设标准,都需要大量资金,不实行电网建设资金多元化,不可能筹集到应有的电网建设资金。

 

蒙定中→大力发展核电  重视地方电源支撑

   本次冰灾对电网运行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研究。
  第一,电源布局决定于能源资源,要依靠核电。
  老领导沈根才最近指出:我国一次能源是缺油少气、水力有限、煤炭多但受运输限制。据他研究,2050年我国需要能源折合标准煤约为54亿吨,但能自行提供最多约为41亿吨,至少缺10亿吨(可折合为14亿吨原煤或7亿吨原油)。他建议抓紧引进或生产新压水堆核电,同时加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过关和大规模生产,才能解决2050年的能源资源问题。
  第二,各地区的电源布局应该独立自主,就地供电。独立自主才能真正的实现全国能源优化配置,就地供电才能真正的保证安全。按中国的能源资源预测,各地区应尽量大力发展核电,为充分发挥核电效益和地区调峰、保证安全,应装设相应抽水储能电站。
  第三,大型烧煤电厂是装在北煤基地还是南方负荷中心?回答是尚未解决的两个方案:方案一,以全国能源优化为理由提出的跨区输电方案;方案二,我国长期沿用的就地供电的输煤方案。到底哪一个方案是真正的能源优化方案?哪一个方案确实能起到安全、抗灾、环保的作用?
  跨区输电方案是北煤就地转电,只能在缺水的北方用空冷发电机组,其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皆很高,而且长距离输电(不论交直流)不仅损耗大,还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不安全,也不环保。就地供电的输煤方案则是输煤至南方,可用水冷发电机组,其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皆低得多,而且当地分布建电厂独立自主,减少远方电源,安全性高,符合抗灾要求。
  第四,地方电源支撑非常必要。湖南关停小火电较彻底,大停电时没有应急电源,损失惨重。贵州关停小火电留点尾巴,在此次灾害中,未关停的小火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损失。各地的燃气或燃油机组都应保留作为安全应急电源。随着各地负荷快速增长,大机组不一定全需接入500千伏网,如2000年珠海电厂一期2台70万千瓦机组电力全供珠海市用,就直接接入220千伏网,支撑珠海地方用电。此外各地还应尽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关停小火电时也不宜“一刀切”。
  第五,有燃气供应条件时,可适当进行小火电改造。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推进,在天然气资源首先满足老百姓生活的前提下,宜大力再进口或开发天然气资源,用以改造小火电。

 

倪文→提升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

Copyright @ 2001~2015 shi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湘ICP备18019949号-2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香樟东路16号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档楼703 邮编410014 | 电话:0731-8507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