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回眸电改五年 纵论行业大势

发布时间: 2008-01-07发布部门:湖南水电学会所在位置: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487

中国电力网 20081214:23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点击直达中国电力社区

 

    

    明天,2007年12月29日。五年前,2002年12月29日。
  历史与现实,因为一个宏大的主题语汇而握手。历史更加值得纪念,现实更加丰盈充实。
  这个主题语汇,就是电力体制改革。
  当电力体制改革的大幕终于拉开,当十一家电力企业的巨头齐刷刷站在人民大会堂,当人们对此后的故事充满了幻想与猜想,实际上,电力工业已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在回顾五年历史风云的时候,在盘点“二十件大事”的时候,在操作这两个纪念专刊的时候,我们恍然发现,这个时代烙上了更多的市场因子,具备了更多活力,拥有了更多发展基因;我们敢于肯定,这个时代将一路前行,又好又快,不再回头。
  不过,虽说是五年弹指一挥间,更应看五年历程多壮烈。“二十件大事”无疑太少,但若能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触动思考,就是我们对读者的一个小小心愿,是对关心改革、盼望改革人士一个份小小礼物。
  所以,我们将这份纪念专题献给大家。同时,我们清楚地知道:纪念历史,永远都是为了奔向未来。
  

——苟慧智

本网记者  任春 谢毅 杨雅洁 蒋学林 段贵恒 赵栋  报道



     
    01 新闻事件

  2002年12月29日,11家中央电力企业在人民大会堂挂牌。

    新闻拓展

  新组建(改组)的11家中央电力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这11家中央电力企业是根据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分拆重组而组建的。

    记者手记

  11家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基本实现了厂网分开,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得到改变,发电侧竞争态势基本形成。国家电网公司对所属五个区域电网公司进行了重组改造,南方电网公司积极组织跨省交易,以区域电网公司为主体的输电运营框架开始形成,使从体制上动摇“省为实体”的行政壁垒成为可能。
  2002年12月29日,这是一个电力行业大家庭兄弟分家的阵痛日,厂网分家至今仍是很多电力人心中的伤痕。2002年12月29日,是11家电力“中央军”的共同诞生日,这是开启中国电力工业新时代的里程碑。2002年12月29日,是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分娩日,电力工业开始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痛并快乐地前行。这一天,是所有电力人难以忘怀的纪念日。

    02 新闻事件

  2003年2月,东北电力市场试运行率先启动

    新闻拓展

  2003年6月,华东电力市场启动;2005年11月21日,南方电力市场模拟运行正式启动。如今,东北、华东、南方电力市场方案及规则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华中电力市场建设已确立了“以双边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辅”的市场模式。华北、西北电力市场建设也整装待发。另外,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稳妥推进,相关用电企业准入技术条件和能耗标准正在研究制定。

    记者手记

  电力市场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的机制,解决市场的有序和公平问题;通过引入竞争,解决电力工业的发展效率问题;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年的电力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市场风险防范、电价形成机制、市场模式完善等,都有待抓紧解决,以便为下一步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铺平道路。
  当前,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平稳,缺电现象明显减少。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继续推进竞争性市场的建立,可谓正逢其时。应当看到,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形成和确立电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着力构建符合国情、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

    03 新闻事件

  2003年3月20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挂牌成立。

    新闻拓展

  电监会成立四年多来,监管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法规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组织体系初步确立,监管队伍初具规模,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工作全面展开,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力监管道路,为今后电力监管事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记者手记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以引入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为主要标志,电力管理开始由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向监管机构的市场手段间接管理。电监会从无到有,四年多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还不健全,电力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树立监管权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电力监管与以往政府对电力的行政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监管如何促进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对发电企业、输电企业、供电企业的有效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维护电力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电力监管部门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电力行业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04 新闻事件

  2003年,23个省区电网拉闸限电,我国出现全国性、持续性缺电局面。

    新闻拓展

  2003年、2004年我国出现了全国性、持续性缺电局面。其中,2003年全国先后共有23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成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国先后共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电力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和瓶颈作用,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面对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电力供需紧张的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电力企业加快了电力建设步伐,加大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积极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记者手记

  1997年以前,国内电力投资建设的规模,平均每年都在2000万千瓦以上,但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只有600万千瓦。2000年到2003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增长11.36%、9.03%、11.6%和15.4%,但是,此时发电装机增长量分别是6.88%、6%、8.39%,发电装机增长远远落后于用电量增长,导致缺电形势进一步加剧。
  这场“大缺电”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沉痛的教训再一次提醒社会:经济发展,电力必须先行,电力建设的速度应该而且必须适当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05 新闻事件

  2003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特征的《电价改革方案》。

    新闻拓展

  为了解决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离的价格问题,2003年5月,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印发了《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明确了制定原电网直属电厂上网电价的原则,并陆续协调、批复了全部厂网分离电厂(约150家)的上网电价。2005年4月,《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05年5月1日,煤电联动方案出台。

    记者手记

  没有人会否认,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为了形成科学的电价形成机制,让电这一特殊产品,按照正常的市场供需体现出它自身应该具有的价值,这条道路不仅国外求索了很久,在计划体制下壁垒森严的中国电力行业里,探索起来更是举步维艰。
  所以,当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时,电力各方除了寄予厚望,其实也是各有隐忧的。当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集中推出时,对电价改革的期待弥漫整个行业。
  几年过去了,与发电环节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政府在电价中的具体定位等等问题仍未得到有力的扭转和改善。现在,如果坐而论道地去谈发挥电价引导电力供需、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似乎仍为时尚早。
  煤炭订货会的喧嚣热闹,已经成为与电煤价格上涨关联性最高的一种情态。即使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坐镇,也难耐发电企业焦躁难平的委屈和无奈。煤电联动方案出台两年了,但煤和电的磨合期还远未结束。

    06 新闻事件

  2004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电力建设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

    新闻拓展

  审批制改为核准制,赋予了企业更大的投资决策权。2004年7月15日,9省区的32个项目被国家叫停,装机容量总计1711.4万千瓦。2004年12月初,《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下发。当前,我国发电侧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记者手记

  合理的电力投资要求投资能随价格信号而自由进出,虽然说现阶段在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中,这基本上停留在期望层面,但合理的电力投资的前提,需要准确的需求预测和规划,则是不争的事实。9省市32个项目被最终叫停,是因应了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在项目由审批制迈向核准制过程中,国家率先实施的宏观调控举措。
  无论是水电站项目的无序建设,还是各地拉动区域需求“大干快上”的投资冲动,核准制都像一剂“苏醒针”。我国88%的电力用于生产,所以电力过剩与短缺都会带来巨大经济成本。“电力先行”的增长战略要求保持一定的过剩能力以应付电力的不时之需,这对于支持中国快速稳健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合理控制电力投资还需要民营和外资的积极参与,按照市场准入原则,如何在当前国企一家独大的状况下,鼓励民营和外资参与将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所以有专家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在这一轮电力大投资中,电力装机在5年内翻番,而民营和外企基本上不参与,甚至变现退出?值得我们反思。

上一篇: 盘点2007年电力行业大事:蓄积向“好”的力量 下一篇: 2007年行业盘点:电力告别短缺

Copyright @ 2001~2015 shi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湘ICP备18019949号-2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香樟东路16号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档楼703 邮编410014 | 电话:0731-8507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