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常与技艺相连,然而技艺不过是工匠的皮肉,真正让工匠成为工匠的,是藏于技艺深处的魂与命。岁月的打磨让刘杰双手布满伤痕,头发染上银白;技艺的磨砺又让他收获斐然,荣光加身。就像一棵树,无论高矮、贫瘠,总要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每一道伤痕,每一根银发,都像刻痕一样见证了他作为工匠的成长。
金结与星辰,学徒与工匠
刘杰出生在常德,那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春天的风能拂开窗棂上的尘土,夏天的雨能打湿街头的青石板。八局常德汽车修配厂,是他父亲工作的地方,也是刘杰人生的启蒙地。厂子时时飘荡着铁锤敲打金属的声音,钻机不停歇地切割着板材,汽油机轰鸣的声。孩提时代的刘杰,常像模像样地拿起工具,那些复杂的齿轮、细密的机芯、冷硬的金属吸引着他。他看着它们,仿佛看到了一种秩序的美感,也从中嗅到一种隐秘的召唤:机械,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是可以被驯服的。
十二岁那年,他动了一个念头,要看看钟表的心脏长什么样。他拆开了家里那台老式闹钟,铁皮和齿轮在拆解中发出清脆的声响,父亲回家后沉下脸说:“再装上。”刘杰折腾许久,果真让秒针又跑得滴滴答答。父亲在怒气和惊讶中搓了搓手,无奈道:“这孩子,怕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1987年,在父亲的推荐下,刘杰带着少年人独有的机敏与对机械的热爱,正式进入厂里工作。80年代的常德修配厂,铁皮房顶下聚着一群粗手粗脚的汉子,扳手、焊枪、钢锯轮番上阵。刘杰刚进厂时,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角落里看师傅们修车。师傅抬眼瞅了他一下:“小子,先把工具递过来。”从那天起,他就成了厂里最忙的学徒。
白天,他在钳工班忙碌,跟着焊工、钣金工、车工当下手,观察电焊工如何将火花揉进钢板,车工如何把金属雕琢成零件。修理厂的一切是他的启蒙,也是一切的起点。劳动中获得的智慧是无穷的,从老师傅们教导的经验所得的“土方法”中,他提前获得了超过他目前年龄和阅历的认知和经验。晚上,他翻阅机械原理的书本,将师傅们传授的“土方法”与理论知识一一对照,仔细思考为何“土方法”更便捷有效。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培养了观察和创新的意识。在日复一日的理论琢磨和前人传授下,几个月后,他已能熟练掌握这些工种,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复合型人才”。
在少年刘杰身上,工匠精神的种子已悄然发芽。那种始终不肯停歇、敢于挑战极限的精神,渐渐沉淀成了他生命中的独特气质。
创新与改进,雕琢与突破
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刘杰对材料性能和工艺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厂里把他从修理转为金结岗。看似都在与金属打交道,金结的精细程度却远超修理,工艺的每一次提升,背后都是对力学、材料学乃至成本控制的复杂考量:如何充分发挥材料潜能,兼顾强度、重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加工效率与设备精度、材料兼容性间找到最优平衡,成为摆在刘杰面前的巨大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刘杰逐渐意识到,除了学习已有的技术,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刘杰在工程实践中往往能以一种平凡的方式,创造出不平凡的成果。1997年,厂里接到20台特拉克斯大型自卸车的修复任务。这些车辆的后轴套严重磨损,常规方法无从下手。厂里束手无策,刘杰却并未退缩。他凝视着复杂的机械结构,脑海里如过电影般浮现出一连串设想。经过反复推敲,他利用小型摇臂钻设计了刀杆与定位装置,在现场完成镗孔镶套修复,将这批车辆修复如初。这一创举为厂里节省了20万元维修成本,也让刘杰第一次意识到:创新,是技艺更高层次的升华。
成功的火种一经点燃,便不可遏制地燃烧。2002年,面对搅拌罐加工中的定位难题,他设计并制作了螺旋游标划线尺,每只搅拌罐节省工时12小时,为企业累计节约万余小时。此后,从五强溪水电站金结制作到三一重工搅拌罐制作,再到其他精密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刘杰的创意源源不断。他一次次让技术从局限中挣脱,将奇思妙想化作工艺现实。
他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2003年,他获评中国水电八局先进生产(工作)者;2007年,荣获湖南省技术能手称号。同年,他带领班组制作的布料机荣获“中国企业新纪录”殊荣。这些光鲜的荣誉背后,却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积累。他曾说:“只要我不懂,我便去学。”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创新之路的真实写照。
工匠的成功,从来不是天赋的产物。那些被称作“天才”的故事,往往被世人美化了艰辛的来路。他的创新,来源于不断向自己的极限发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做到更高的精度?在千百次实验下、在无数个昼夜反复推敲的结果下,他细致推敲每一个细节,直到心中那股匠心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才会将自己的设计付诸实践。“只有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称得上真正地做好。”
极致的追问,挑战与成就
2012年,刘杰来到了山岭纵横,资源匮乏的莱索托。这片荒凉的土地几乎没有现代化设备,也缺乏技术人才,简陋的车间里,仅有几台电焊机。然而,刘杰在这简陋的车间内,完成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奇迹:制作出装载量2.2吨重的坚固快艇,为保障蓄水期间人员安全提供支持;设计并制造台式破PVC管切割机,大幅提升效率;发明“刘杰”简易架桥机,助力桥梁预制梁的吊装施工;更是在他的“刘杰创新工作室”,培育出了50多名肤色各异的徒弟,把技艺的火种播撒到了异国。
莱索托的项目中,有一座25米高的风冷料仓因邻近大坝而禁止放炮拆除,不论是当时公司给的技术方案,还是本地绳锯公司给的拆除方案,都成本太高了。刘杰陷入深思,大胆提出用端头有金刚石的绳锯来切割墙体,再用挖掘机牵引。而这项方案,不论是公司还是监理甚至绳锯公司本身,都认为风险太大了。刘杰并没有多争论,他不会那些复杂的力学算法,他只知道实践出真知。他在车间按照1:10做了一部分风冷料仓的模型,现场给业主和监理演示切割,用肉眼可见的可行性,说服了反对的声音。之后,按照原施工方案本需要半年多工期,现今七天内便拆除完毕,为项目节省800万元成本。
工匠,意味着热爱,更意味着倔强与服膺。从非洲到东南亚,从莱索托到印尼,即使在条件最恶劣的工地上,刘杰也从未低头。面对印尼明古鲁火电项目外协加工厂的失误,他用逆向思维改造短梁,提出了“切割拼接法”,降低焊接量,提高了承载力;在雅万高铁项目中,他改造挂篮,节省了600万元成本;在科威特,他设计过梁吊装工具,让项目重新步入正轨。只要是钢铁与项目交锋之处,总能找到刘杰流下的汗水,他总在不断地向“不可能”宣战。
无声的影响,工匠与我们
从2015年荣获水电八局标兵称号,到2024年被授予首届“八局工匠”荣誉称号,刘杰的履历如一串星辰,璀璨夺目:2016年,他被评为全国能源化工系统“大国工匠”;2018年,他的创新工作室被湖南省直工委授予“创新工作室”称号;2019年,他正式成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2023年,他获得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届特级技师聘书。从多年前的麦特隆,到现今的波利哈利,今年9月,“刘杰创新工作室”又在项目部挂了牌,挂牌后,刘杰先后为项目部制作了吸烟观光亭和钻爆台车,刘杰用一双手,把散落的零件揉进了机械的灵魂,把精巧的技艺化为了创新的光芒。
刘杰的故事如一片散落的星辰,看似细碎却彼此交织,汇成一个主题——“工匠”。他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首属于匠人的长诗,用步履丈量了一个问题的深度:什么是工匠?为何他能成为工匠?工匠与普通人究竟有怎样的联系?
“技”,是入门的钥匙,真正让工匠成为工匠的,是那份对完美永不妥协的执念。工匠的技艺,不在于手的灵巧,而在于心的笃定。对他而言,每一颗螺丝钉,每一片焊接的金属板,都是值得倾注心血的存在。他可以在深夜独对图纸,一遍遍琢磨技术的最优解;也可以顶着烈日伏在机械旁,任汗水浸透衣衫,只为确保每一个零件达到最高精准度。“匠”字拆开来看,是“人”和“匚”,这种近乎苛求的态度,是匠人精神的本质:于规则中寻求极致的平衡。
他的工匠精神,是普通人的可能性。刘杰没有高学历,没有显赫的背景,他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超越自己的故事。他从一个好奇拆装钟表的少年,到斩获“大国工匠”称号的技艺大师,其间并无捷径,只有一遍遍的失败与坚持。
匠心,不仅属于刘杰,也属于每一个平凡人。它存在于一份精密的合同,也存在于一张精准的图稿中。刘杰的坚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工匠之路。也许,每个人的匠心,都可以是一颗星辰。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香樟东路16号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档楼703 邮编410014 | 电话:0731-85075449